|
【彩釉砖】做板的初心是为了节能减排岩板是不是必须通体要看应用场合没必要浪费 |
【caiyouzhuan】2020-10-8发表: 做板的初心是为了节能减排岩板是不是必须通体要看应用场合没必要浪费 国庆节快乐!陶城君也放假啦~但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我们为你准备了这篇文章,关于时下最热的岩板,也关乎我们对中国陶瓷“下半场”的一些期待和祝愿。岩板让中国陶瓷产业有“重回百亿平方米”、向大家居 做板的初心是为了节能减排岩板是不是必须通体要看应用场合没必要浪费国庆节快乐! 陶城君也放假啦~但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我们为你准备了这篇文章,关于时下最热的岩板,也关乎我们对中国陶瓷“下半场”的一些期待和祝愿。 岩板让中国陶瓷产业有“重回百亿平方米”、向大家居领域延展的可能,因此不少有识之士都呼吁呵护岩板产业健康发展。前几天,我们为了制作《岩板大讲堂》,与蒙娜丽莎副总裁刘一军博士有一次将近3个小时的对话,他说—— 岩板是个新产品,如果开头打不好,会变成整个行业的负面 关于岩板的标准、定义,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我认为,前提是一定(要促进)这个行业、产业健康的发展,不能从某一个(企业)自己的角度出发,最后辜负了产业的发展。 如果仅仅把从窑炉生产出来的产品定义为岩板,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岩板,是(产品)从窑炉生产出来后,可能我们要负责把它加工到某一个程度,能够去给到用户那里,或者给了下一个(使用)环境(的产品),才能定义为岩板。 我就觉得,大家都是要去共同去营造一个比较好的风向,价值观,消费观,就像现在的食物的浪费,慢慢就扭转过来了,都不浪费。我们也不要动不动就说通体,有些要通体,有些没必要通体。 我们没有必要全部跟着玻璃、石材行业走,可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陶瓷是有文化的,我们就把它(这种文化)体现出来,还有我们的陶瓷材料跟其他的材料相互融合,不要总想着把哪里搞定、搞死,或者把哪一些企业搞掉,我觉得这都是不健康的,我们的行业里面大家都是共生的,我们跟其他的行业也是共生的,你要有这样的想法才行。 这些,陶城君都很认同。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发出这篇文章,既是对中国陶瓷板材发展历程的回顾,更是希冀国人共同努力,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多多总结经验,以大我的格局,共同推动岩板更多跨界应用,让中国岩板美誉全球! (全文有点长,大概7000+字,但陶城君认为值得大家认真读) 做“板”的初心是为了节能减排 岩板是不是必须通体? 要看应用场合,没必要浪费 《陶城报》:陈帆教授在很多年之前就提出,“前三十年做砖,后三十年做板”,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判断? 刘一军:当时瓷砖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到了价格竞争、规模竞争的阶段,而国家开始对资源、能源、环境各个方面控制。那我们就想怎么样去把这个行业带到一个健康发展的这个道路,怎么样去节能减排,怎么样去节约资源。 最现实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减量、轻量。当时我们做这个板,4.5mm,或者3.5mm,当时是从轻量化,减量化以及大规格化,这三个方面去就发展的。最核心的其实就是这个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推动我们行业能够带上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 你们知道,就是2007年——我们陶瓷本来是佛山的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但是那个时候就好像不太受欢迎了,就变成了好像大家想把你赶走一样的这个味道。所以我们必须要走向这个高质量发展的这个道路。现在是这么总结,当时就是想改变。 《陶城报》:由技术驱动去做一些改变? 刘一军:整个大的环境的驱动,当然也有各个方面因素的这种叠加,后来就有了这个项目。我们就和科达一起去做900×1800mm薄板的研发,后来把它研发成功,然后就去人民大会堂开这个发布会。 从砖到板材,我们当时只是说从技术上面,我们应该去把这个产品把它做出来,我们也预料到了,薄了以后,可能会带来应用领域的扩展——我们曾经也说了,什么轮船啊,高铁啊这方面的应用,甚至家具,但是我们没有想到,现在在家具上面的应用能够一下子发展得那么快。 所以陈教授他就真的非常有这个远见和洞察力,(提出)“前三十年做砖,后三十年做板”(的看法)。其实现在你看,完全没有过三十年,就是十来年的时间,(陶瓷行业)就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板的这个时代。现在才十年就已经应验了。我估计当时是没有几个人能够深刻领会到“后三十年做板”,到底是做什么。 《陶城报》:现在大家觉得岩板在家具应用方面,可能要通体。 刘一军:一个单独的台面,要把它侧面要露出来的,那我们可能就需要它通体。铺在地上的,我认为就不要通体。否则我觉得是浪费。 因为我们陶瓷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易得的、甚至低端的材料,给它披上一层漂亮的外衣,来达到它的这个(装饰)性能,这是我们(陶瓷行业)的价值所在。对易得的材料创造最大的价值,是我们学陶瓷的人的价值所在。 你用这么白的材料,那么多的这些东西去琢磨,又把它又埋在下面,就像把很好的衣服穿在里面了,那真的就有点浪费了,是吧?——当然你说特别的讲究,或者你讲究穿内衣的话,那还是跟人体接触,是需要的。如果又不能起到保暖作用,又不能提到带给人的舒适,又不能给人家美的享受,其它的什么都提供不到,那我觉得就纯粹就是浪费,是吧? 我就觉得,大家都是要去共同营造一个比较好的风向,价值观、消费观,就像现在的食物的浪费,慢慢就扭转过来了,是吧?都不浪费,以前是说吃不完打包,现在说包也不要打了,最好是n减一,然后把所有的菜一扫光。因为打包餐盒它也是带来垃圾啊。 很多的观念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如果在陶瓷消费这块能够带来一些变化,我觉得也是很好。 标准制定: 不能为一时的、小的利益影响整个大的产业发展 《陶城报》:我们知道,当年为了推动陶瓷板材的市场应用,包括蒙娜丽莎在内,很多人都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陶瓷板》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刘一军:产品要得到认可、要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建筑幕墙的应用,必须要有标准。 这个标准(《陶瓷板》”国标“)还没正式出台的时候——什么叫板,定义的时候大家讨论,但很难下结论。刚开始选择叫陶瓷薄板,因为比较通俗易懂。但有些老专家一看,“板”,不就代表是薄的吗,还加个薄字,不就重复了?所以后来就叫陶瓷板。专家们一起讨论,就以厚度不大于6毫米,面积不小于1.62平米,做一个界定。 现在按面积、厚度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一个体系。1.62平方米以下、6mm以上为陶瓷砖。1.62平方米以下、6mm以下就是薄型陶瓷砖。1.62平方米以上、6mm以上就是大规格陶瓷板。1.62平方米以上、6mm以下为陶瓷板。 《陶城报》:当时没有考虑厚的? 刘一军:(当初我们创新做陶瓷板材)是为了节能减排、资源节约,所以之前大家不考虑厚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厚板也可以同样可以资源节约,节能减排——之前是比较局限于相陶瓷领域,做薄,能节能减排,但现在去跟石材比的话,厚板可以把(对天然的不可再生的石材)需求大大减少,做到“用易得的材料替代”。 这个想通之后,(蒙娜丽莎接连引进)恒力泰10000吨的压机、16000吨、36000吨,规格做到1200×2400mm、1600×3600mm,厚度从3.5mm、5.5mm发展到10.5mm、13.5mm,甚至20.5mm。应用领域也从幕墙到现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台面。比较顺理成章,技术各方面成熟,能支撑我们做各种规格的产品。 《陶城报》:现在大家讨论岩板标准,要考虑的东西也是比较多。 刘一军:关于岩板的标准、定义,我们也在密切关注。我认为,前提是一定(要促进)这个行业、产业健康的发展,不能从某一个(企业)自己的角度出发,最后辜负了产业的发展。 定陶瓷板标准的时候,有些人说我们“绑架标准”。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编者注:当年极少企业做陶瓷板材,标准制定时,技术参数等相关可参考的数据有限。但终端应用需要有标准),如果不出台这个标准,那整个陶瓷板材的产业发展都会被打掉。 现在回过头看,大家也没有因为《陶瓷板》”国标“被受限,后面的发展也很好。对于岩板,只要是对我们行业和产业有利的,我们都愿意去推动。我认为,如果大家眼光短浅了的话,会把这个产业搞坏了,对大家都不好,所以大家不能为一时的小的利益影响整个大的产业发展。 不能说从窑炉出来的产品就叫“岩板” 要完全按照另外一个方式分类 《陶城报》:现在大家还在探讨,什么叫岩板? 刘一军:如果仅仅把从窑炉生产出来的产品定义为岩板,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岩板,是(产品)从窑炉生产出来后,可能我们要负责把它加工到某一个程度,能够去给到用户那里,或者给了下一个(使用)环境(的产品),才能定义为岩板。 从个人体会来说,岩板跟现在已有的标准体系内的对比,完完全全是按照另外一个方式分类的,已经跳出来了,是应用、家装领域。 《陶城报》: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定义岩板? 刘一军:我觉得,按照厚度分,用在台面上的多厚、抗冲击强度多大的,叫做“台面用岩板”。如果用在柜门,用薄的、多少毫米以下,或者抗冲击强度要求没那么高的,就叫“门面用岩板”。没有什么大和小的问题,性能也是同理。 跟瓷砖比,岩板又是一个新的一个领域,最主要的区别是:瓷砖和消费者的距离会比较远,(岩板)跟消费者是直接接触的。要考虑它的新的性能方面的需求,最基本的就是表面的耐腐蚀性能,还有安全性,如放射性能、重金属等各个方面的含量也要符合健康的指标。 《陶城报》:按照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其实岩板并不是说在工厂就已经形成了,还到了加工这一个领域,就是强调它的加工的这一段。 刘一军:加工裂的问题,主要就是要能达到用户最终的使用要求。 解决岩板加工的问题,和加工的工具、手法以及员工的熟练程度、经验,很多东西都有相关。毕竟陶瓷再怎么样去从技术上面要去进行这个研发,都是一个脆性材料,它不可能像钢板、像塑料一样的,有非常好的弹性。每一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更有它的价值,没有哪一个材料能够去完完全全的取代或者是干掉了其他材料,只是各自会有,终端消费者会有他的那个喜好,根据他的需求去选择不同的这个产品。我们不可能去把所有的这些对手都干掉,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身的这块(优势)把它做好。 《陶城报》:蒙娜丽莎当初是《陶瓷板》国标的主要参与制定者。您认为现在谈岩板标准,是从原有的标准修订,还是什么? 刘一军:我们也在积极的参与、推动。不管是行标还是国标,我们反正都在参与。这个里面肯定会有很多的争议和难题,但是我始终觉得,就是大家怎么样去共同推动这个行业,推动岩板产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前提,大家不能为了一个企业的小利益去影响一个大的行业和产业,因为我们是好不容易培育起来这么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不要唯“参数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应从终端应用的角度思考 没有必要全部跟着玻璃、石材行业走 《陶城报》:您提到岩板标准的制定不能只看参数,要从终端应用的角度来思考? 刘一军:现在大家所说的加工的这个性能,根据我们这么长时间的测试(cnas认可检测实验室),根据一些数据看不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不是说吸水率越低就越不烂,强度越高就越不烂,有时还是相反的。所以我们觉得从吸水率、强度这些(数值)方面不能完完全全地体现出岩板的性能,这些参数不是绝对的。 关于岩板我还有一个观点,我们联合公开的用户去搞一个认证编码,终端用户觉得(怎么样)的产品(才算)达到要求,我们(按照这套要求)去做就行。 不能现在就去强制性地定几个什么指标,这些指标,达到了就一定能怎么样吗?不一定。这样(反而)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过度的研发,如果设定指标,站在纯技术的角度去追求,比如从98到99,追求一个点两个点(的数值参数)没有价值。 《陶城报》:性能还是要为功能服务? 刘一军:不是“为了性能而性能”,我们一定要从消费者的需求点、痛点出发。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有时候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方刚才说的通体,做陶瓷最大的价值就是给它披上漂亮的外衣,跟以前的西班牙红飞砖一样的,跟最开始彩釉砖一样的,漂亮又耐磨,达到使用的功能,就最好了,这是对大自然最大的尊重。 现在我们都是很主观的站在我们(生产制造)的角度,说瓷砖这样做越好,其实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就发现,就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些问题,在终端消费者根本不关注,或者说,使用场景和我们设想的不太一样。比如厂家做一个非常耐磨的产品,结果用户给贴在墙上,防滑的东西贴在墙上,这些我们要思考。 我们还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说把岩板健康的功能、高级的东西,人家所需求的这些去把它做好,解决他这个痛点,不仅仅是解决,性能他现在还有很多的方式可以去达到的。 《陶城报》:岩板和玻璃、人造石等材料的竞争,你怎么看? 刘一军:我们看,原先瓷砖领域3000亿的市场规模,每年瓷砖做到多少钱一平方,不到二十块钱一平方,这已经是在卖原料,根本都没有创造价值了。现在我们走向陶瓷板、岩板,进入新的领域,比如大家装领域,假如我们能占据其中的20%、30%,我们还能够有一个两三千亿(的市场规模),已经比现在市场翻了一番。 如何维护岩板的产业健康发展,我们要清楚,我们的对手不光光是陶瓷企业,是其他的材料,不能现在还没有出去,“内斗”就打起来了。岩板这个东西都是新的,如果一开始打不好的话,可能会变成整个行业的负面(印象),我们一定要把整个链条做好。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跟着玻璃、石材行业走,可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陶瓷是有文化的,我们就把它(这种文化)体现出来,然后再针对这方面进行一些工具、设备、自动化体系的研发,以及我们陶瓷材料跟其他材料的相互融合,其实这样就做好了。大家都有饭吃才行,不要总想着把哪里搞定、搞死,或者把哪一些企业搞掉,我觉得这都是不健康的,我们在行业里面大家都是共生的,我们跟其他的行业也是共生的,你要有这样的想法才行。 我们现在也在建加工中心,尝试一些新的工具、手法,(提高)智能化程度,可能在未来的话,(我们还)会探索整个(岩板体系)的配送、服务等,包括整个链条的分工。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以后,市场才进一步打开。 《陶城报》:从用户的角度来出发,适用的,这个才是我们陶瓷行业创造的价值。 刘一军:这个肯定是这样的,不能太主观,完全站在自己的这个角度。我们的陶瓷材料有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很清醒的知道我们自己会存在的一些局限。 陶瓷产品从开始发展到了今天,从彩釉砖到岩板的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产品,都有各个时代的优势,有些就像时装一样是拿来秀一下的,有些是时间长了以后发现它很耐看,有些是乍一看很好看,但是放在那里时间久了,就觉得很快也会过时,会淘汰。 所以我们是一代一代的产品都有他自己的价格,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风格,我们是要客观的去评价。当然,至于提到产品之间的差异,需要大家在相对的、同等的产品之间比较,不能拿抛光砖和釉面砖去比,不能真的去混淆一些概念。 关于国产装备: 从0到1最难。做开发的,惺惺相惜 引领、创新性的,(工厂)冒风险就值得 《陶城报》:国产的第一台大吨位压机是在蒙娜丽莎安装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这个? 刘一军:“从0到1”是最难的,未知数,付出的真是比“从1到10”多很多。 (薄板刚推出的时候)我们当时竞标每个工程都要去解释,产品行不行、强度够不够,大家都担心。第一个(应用薄板的)杭州工程案例的时候,我都跑了好几趟,当时还是甲方的老总,说设计院一定要用这个产品,人家反对,甲方强烈坚持才有了这个案例。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很佩服我们,碰到有志之士,大家都是往这方面去想的,就很愿意去沟通,但如果单纯只是想做效益,挣钱或者安稳,就没法沟通。所以我们也一样,我们做开发的,也碰到人家也搞开发了,就会惺惺相惜,所以也会用国产的新设备,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朴素(的道理)。 《陶城报》:回顾一下,这么多年的研发当中,有哪些是比较印象深刻的? 刘一军:最难的其实就是第一步,当时从厚到薄,从小到大,因为900×1800mm,5.5mm、3.5mm也好,在我们之前,中国基本上没人干过,唯一的一个是山东的一个企业,但方式不太一样。 干压法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当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压机这么薄,(坯体压出来)出来了以后,肯定像豆腐一样(笑),一定要垫着。我们去科达的那个试验窑,它是一条线,就是压机一出来,马上就是干燥,是直连的。干燥出来就连着釉线,釉线出来就是窑炉,都很短,不带拐弯的,一条直线这样出来。 成型、输送、还有一个就是烧成。我们在建第一条示范的薄板生产线,就是将科达的这条试验窑变成我们这个示范生产线的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第一必须要拐弯,第二个必须要用辊棒。当时我们还是冒着很大的那种风险,整个釉线开始还是用的窄的皮带,皮带和釉线输送,还要拐弯,然后窑炉要变成辊棒的这个形式。 第一步能够以这么薄的干压成型的方式,然后用皮带传送,以及用辊棒形式进行干燥,能把这个链“走出来”,绝对已经是一个突破和成功。 至于当时说的要像现在这样做成这个大理石(花色),甚至还抛光,这在当时都不敢想。第一步就是做这个纯白的,纯色的(坯体)。第二步再加一点点的釉面,第三步开始抛光。这些做好了以后才又搞了个辊筒印花。到2012年、2013年左右,大通道喷墨机开始成熟了,(岩板的装饰技术才基本和现在相同)。 《陶城报》:和恒力泰一起研发1600×3600超大规格板是怎么来的? 刘一军:我们最早是(引进)科达6800吨压机,用皮带牵引的方式。后来开始想引进科达的7800吨压机,但刚好恒力泰那时研发了一万吨的压机,最大可以做到1200mm,就选了它。很快恒力泰16800吨压机也出来了。 直到2016年、2017年西斯特姆他们进来,当初恒力泰也提出在设计36000吨的压机,可以做1600×3600mm的产品。我们就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包括布料器、磨具、压机捆绑成一个组,其实我们当时买的不是1台压机,而是项目的系统。36000吨压机有个很大的差异就是,圆形油缸变成了方形,形成受力相对均匀,这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 《陶城报》:对国产装备有什么期待? 刘一军:我们到今天,一直扛着自主创新的大旗,从科达6800到力泰36000,支持我们自己民族的创新。我们也会从企业各方面去考虑,但国产有好的技术、装备,我们绝对支持,不会因为有风险就不给机会,我们跟国内的装备企业,一直是共同开发,引领行业发展。 每个企业都肯定是在竞争之中去进步。有国产的先进装备技术我们愿意买,但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的,(工厂)冒太大风险就不值了,但引领、创新性的,(工厂)冒风险就值得。包括喷墨机,我们用了很多国产的第一个。很多我们都愿意去尝试、支持他们发展,但我们也希望,国产设备厂家一定要进步、要有突破。 【图】 瓷砖相关 彩釉内墙砖 彩釉瓦 彩釉陶板 抛釉砖 饰釉砖 晶釉砖 ,本资讯的关键词:彩釉砖薄型陶瓷砖陶瓷板材柜门家美时装瓷砖领域先进装备建筑幕墙厚板大家装薄板生产线板材发展 (【caiyouzhuan】更新:2020/10/8 4:27:09)
|